• 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踩过红军脚印,才读懂课本里的长征”
时间:2025-10-23 19: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两委办公室   

90年前,红军战士用双脚走过二万五千里征途,为中华民族踏出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代表齐聚宝塔山下,循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开启一场与革命先辈的时空对话。

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90周年,10月19日至21日,“追寻长征足迹 共绘青春华章”第二届新时代青年“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在陕西延安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央宣传部指导,陕西省委宣传部联合省网信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等部门主办。

细雨如丝,位于甘泉县圪崂村的长征历史步道被雨水浸透,泥泞不堪。“出发”令响,队伍朝着前方进发。

“小心!”西北大学青年学生代表易鲜代妍紧步上前,扶住了前面踉跄的同伴,“这路,可比想象中难走!”

虽然下着雨,但没有人停下脚步。行至中途陡坡,大家更是自发成列,前面的人伸手,后面的人跟上,“加油”声穿透雨幕。

1935年深秋,中央红军正是在这片陕北沟壑里走过。

到达胜利门,雨势稍缓。饱经风霜的石门静静矗立,几位身着旧式军装的老红军扮演者见队伍走来,激动地挥手。“来!我们给大家鼓鼓劲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青年们齐声跟唱。

“音乐变成了信念的宣告,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祖国的今天正是当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守护的未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于博涵说。

队伍抵达步道终点,青年们的裤腿、鞋子早已满浸泥水。

“此行让‘红军不怕远征难’不再只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变成直击内心的震撼。”西安工程大学学生闫旭丹说。

旬阳市红军镇青年干部赵豪杰说:“作为来自革命老区的青年,我将通过自身努力,让家乡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重新焕发光彩。”

一幅幅画卷、一件件文物串联起鲜活的历史。在位于吴起县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青年们仿佛真切看到延安军民是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困境中自力更生。榆林学院学生王刘昕楠红了眼:“原来那些课本里的‘伟大’,是由这么多滚烫的生命与坚定的信念接续而来。”

西安医学院思政课教师杨悦明说,学校首任校长罗东祥15岁加入红军,成为一名战地护士。17岁,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枪林弹雨中抬担架、救伤员。“对西医人而言,重走长征路不仅是追忆革命岁月,更是回溯精神源头。未来,西医青年将把个人理想融入健康中国战略,走好属于新时代医学生的长征路。”杨悦明说。

来自陕北榆林市的选调生杨美娜表示,自己将把参加活动的感悟转化为基层工作的动力,以青春之力践行使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深秋的枣园革命旧址,在细雨中愈显肃穆。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毕远佞手指长征路线图,为大家讲授红军长征的辉煌历程。

当讲到“四渡赤水”,毕教授的声音提高:“1935年1月到3月,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在川黔边境四渡赤水,以3万兵力牵制国民党军40万兵力,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这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让我迫切地想了解更多历史,真正走进先辈的故事里。”西安工程大学学生闫旭丹说。

西北大学博士生张于翾感慨:“90年前的青年,也在这树下讨论国家前途;今天,担子落在我们肩上,我们要走好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李正毅说,他将把重走长征路的精神力量带回实验室、带到课堂,以专业为楫、以理想为帆,将个人的成长融入祖国的发展洪流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长征史研究专家陈宇在思政课上回顾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

“长征的胜利是理想的胜利,是信念的胜利,是意志的胜利!”铜川市委党校教师张文朝表示,“活动重走的不仅仅是长征路,更是精神传承的接力区;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面向未来的勇气。”

活动落幕,青年们离开延安的行囊里,装着的不仅是纪念馆里拍摄的照片、思政课上的笔记,更装下了沉甸甸的信仰和责任。



下一条:青年学子在昂扬旋律中感悟“铁流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