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为青年科研人才松绑减负
时间:2022-03-10 19: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两委办公室   

3月8日,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要以科技人员为中心,把基础研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要让青年有更多机会,开辟青年科技项目,让青年在科技创新的平台上能够一展身手,推动国家事业和个人成长共同进步。

  思维灵活、创造力旺盛,是青年在科研活动中“挑大梁”的优势。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杰出人才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种子的发育,需要适宜的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培训青年科技人才也要构筑良好的成长环境:既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研发设施,更要有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软环境”,能够让人才不受掣肘、不带顾虑地专注于研究。

  现实中,仍有阻碍年轻人施展身手的因素。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聚焦青年科研人才发展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刘宁持续发声,支持青年学者独立发表学术成果;针对博士后变“博士候”“学术临时工”现象,全国政协委员王璞建议适当延长考核期,在引进、待遇、考核等方面加大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机构应花大力气“破五唯”,为青年松绑减负。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事务性工作妨碍青年学者潜心向学,迎来送往、繁琐的评审以及项目申报等形式主义活动,分散着他们的精力,消磨着青年学者的学术热情。受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影响,也有坐不惯冷板凳的青年学者急功近利,转而申请一些看似“热闹”实则肤浅的研究项目,难以产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果。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科研机构识才、爱才、容才,才能让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为科研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要视其能力特长、研究兴趣等因素作出妥善安排,做到人尽其用。科研单位对待青年人才,要出台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行政性或事务性工作的干扰,让青年学者在专业领域安心耕耘。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科研平台要赋予青年科研人员充分的学术自主权,并建立容错机制,允许他们遭受挫折时,调整研究方向、从头再来。老一辈学者要发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关心和爱护后辈学人,帮助其成长为可堪重任的学术“领头羊”。

  除了机会和平台,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应进一步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制定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措施。

  依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科技委副主任、总设计师胡胜云的经验来看,“经费”和“薪酬”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过去一年,他所在的单位探索新机制——职称评定、薪酬分配向为单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倾斜,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而经费包干制,则赋予了科技团队更多的自主权,让大家得以全身心投入研制任务。

  张全还提出,青年科技人员的生活压力问题也值得关注,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要尽量帮他们解决子女上学、就医等实实在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尽展其能”。

 

上一条:带领农村女性跟上时代敢想敢干 下一条:全国人大代表王晓菲:用“工匠精神”擦亮中国纺织制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