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牵手,我们共享世界,是因为爱,连接了你和我,明天会更灿烂,当我们团结一心,牵起我们的手,我们共享未来……”
9月27日,这首由在华中外青年共同创作的歌曲《我们共享同一个世界》在北京世纪剧院唱响,来自全国30所院校和39个国家的100多名中外师生代表齐聚一堂,用歌曲唱出传播团结、和平、友爱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心声与梦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共享世界、共建未来,自今年7月“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开展以来,在共青团中央的发起、组织下,各地院校结合实际积极行动,组织在华留学生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园区等城乡基层,与中国学生结队开展专题调研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执政理念,切身体验新时代中国发展速度,实地观察、聆听中国故事。
据统计,活动期间共有来自79个国家的500多名中外大学生参加实践周。
今年7月,浙江大学美国留学生王力随学校实践团队去了贵州遵义,这是这名来华两年的美国青年第一次前往中国西部。
“中国西部乡村的小康社会该是一幅怎样的美好画卷?”前往遵义前,王力心中存着疑问,希望找到答案。
在遵义的一周时间里,王力走过湄潭县的山山水水,实地感受着中国西部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在偏岩塘村,我们受到了村民的热情接待,他们都很友善。一位村民伯伯告诉我们,‘近年来,这里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了,家里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好,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王力说,在田家沟村,他走访了十谢亭、幸福桥和感恩井,听着村民哼唱小调“十谢共产党”,真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享受美好生活的幸福感。
小康社会美好画卷的答案找到了,但王力还在找寻答案后面的原因。
在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王力第一次听说遵义会议,也学到了一个新的名词“长征精神”。
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展出的一件破旧的红军军装,给王力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从这件军装可以看出当时红军的条件很艰苦,装备很简陋,但他们每到一个地方仍然尽力帮助人民,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我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立场。”王力感慨道。
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些长征路上的故事深深震撼着王力,在他看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今天的中国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这种精神密不可分。
这样的故事和精神同样吸引着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博士的乌克兰留学生茉莉。
当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时,茉莉深感意外:为什么一个党是在一条船上诞生的?
9月26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茉莉第一次聆听了这段传奇故事。茉莉说,如果她将来做了教师,一定会把这些精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是了解中国的最好途径。
今年7月,茉莉随学校实践团队开展了主题为“体悟乡村振兴,感受中国科技”的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寻访活动。3天时间里,他们参观、走访了南京春景园生态农业基地、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
在南京春景园生态农业基地,茉莉遇到了一名返乡创业青年。茉莉说,那名创业青年在基地种植水果、养殖家禽,带领村民致富,“他特别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为这份工作骄傲。他还为村里的孩子建立了游乐场所,这令我特别佩服”。
9月初,东南大学组织“立足城乡看中国”盐城之行实践周活动,该校学生李轶和巴基斯坦留学生迪拉全程策划并参与这3天的实践调研。在北京交流营期间的分享会上,李轶和迪拉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为在场青年学生介绍了他们实践周的收获和心得。
3天时间里,东南大学实践团参观、走访盐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新四军纪念馆、盐城智能终端产业园等地方,从高新科技发展、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角度去了解盐城“向海发展、绿色转型”之路。
迪拉说,盐城市佳富村、花吉村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的中国农村,自己亲身体会到中国近些年来乡村振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