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知名指挥家郑小瑛,这样描述自己对天津大剧院的观感:“满怀羡慕,甚至嫉妒。”
过去3年里,每年度“中国最重要演出”中,都会出现这家突然冒出来的剧院的名字。今年5月,天津人在家门口欣赏了波兰戏剧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的新作《伐木》,两个月后,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观众们才等到它。
2013年,天津大剧院在国内首次排演歌剧的“稀有品种”《蓝胡子公爵的城堡》,96岁的周小燕和86岁的郭淑珍分别从上海和北京赶来观摩,歌剧泰斗“南周北郭”在此相逢,传为佳话。
天津大剧院院长钱程自信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现在,天津是中国屈指可数“有歌剧的城市”之一。天津的演出手册,拿到纽约、马德里也不逊色。
政府补贴、降低票价
对天津来说,歌剧其实算是“回归”。改革开放之初,郑小瑛指挥中央歌剧院在天津连演40场歌剧《茶花女》,创造了一项令人津津乐道的纪录。
30多年后,年过八旬的郑小瑛重返津门舞台,夜访当年演出旧址,被天津人的热情“烤得难以入眠”。
在一场讲座中,她对天津人说:“非常羡慕你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一部部世界著名歌剧。”
如同这座特大城市的主政者当初设想的那样,天津大剧院连同隔壁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阳光乐园等组成的占地9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作为当地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自2012年落成以来,日益发挥出“城市客厅”的功能。
“客厅”的中央是约10公顷的人工湖,湖内的喷泉会定时随着中外名曲“起舞”。选在寸土寸金的地段,造价140亿元,花了3年时间修建,这个“客厅”的名字听起来就不赚钱——天津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