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打开一些短视频平台,可以亲近大自然的都市休闲新宠“露营”成为搜索、推荐的高频热词。“完美可烧烤”“可过夜”“治愈系”“鸟语花香、岁月静好”……是这些露营基地吸引人的卖点和标签。可是,据《解放日报》报道,精致视频背后,一些露营基地正投诉缠身:从土地性质被质疑能否用于经营露营基地,到明火烧烤、燃放篝火、电线接拉带来安全隐患,污水直排河道引发河道污染,再到过夜缺乏人员信息登记,以及过夜时露营客人活动制造吵闹噪声。
可能是因为我去的几个露营地,都在景区内,管理比较规范,现场基本没有垃圾乱飞、明火烧烤等不文明现象。大家都自带食物,或放风筝,或打牌,或玩水,或休憩。
虽然这并不代表所有“露营地”情况,但至少可以说明,只要城市以及相关场地的管理者想管好露营,只要更多人把无痕露营、环保露营当成基本的文明自觉,那露营就能实现健康有序。只有健康有序在前,我们才有资格享受“诗和远方”,这也是亲近自然的正确打开方式。
去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四部门印发《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推动公共营地建设,扩大公共营地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依法依规发展露营旅游休闲功能区。其中,还特别指出加强标准引领,不断强化标准研制,完善标准体系,引领产品服务提质升级。
与此同时,多地也陆续出台露营新规。比如,广东佛山规定,禁止烧烤煮食、使用扩音设备;北京相关征求意见稿也强调,帐篷露营地应远离森林防火区、防洪区,“野景点”禁止露营,应在重点区域设置警示标识等。这些规定如何更好落地,既能保护环境、保证安全,又能给市民露营以适当的空间和自由,也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