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76.5%受访者希望身边能有更多博物馆
时间:2015-10-26 21:44   来源:    作者:   

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然而,一方面,大多数人不会将博物馆作为日常求知方式,最多会因某个藏品而选择一次性光顾;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的博物馆陈列常年不变,已在民众生活里越来越边缘。如何提升博物馆的存在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心的问题。

历史、科技、艺术博物馆最受人们欢迎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起了一项2000人参与的调查,分析受访者的兴趣发现,70.0%的受访者偏爱历史类博物馆,50.2%的受访者对科学类有兴趣,42.8%的受访者则倾向选择艺术类。除此之外,地方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34.3%),儿童、乡土等特殊博物馆(23.3%)等也受欢迎。

和那些在故宫武英殿外排队几个小时,期待参观《石渠宝笈》特展的其他人不同,高二学生张栋(化名)觉得此行不值。据他讲述,早上4点多,他就被父母从被窝叫起来,从天津开车到北京,8点多就开始排队了。“排队太累了,我本身对展览没什么兴趣,是被爸妈拖来的”。记者注意到,张栋一边排着队,还一边做着化学练习题。

作为理科生,张栋说自己对书画展览没什么兴趣,学习任务比较重,而且重点也不在这。即便是等自己上大学有时间了,“我也不愿意来这种人文历史博物馆,科技馆可能兴趣更大一些”。

对此,张栋的父母却不这么看,“美是人类共通的东西,却不是一饭一食。虽不以实用来衡量,但无论人生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只要保持对美的追求和品味,就会让人活得有尊严”。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曲祯朋,大三下学期去了台湾交流,“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些有意思的船舶博物馆和邮票博物馆”。

说到对博物馆的热情,曲祯朋分析:“一是因为和我专业相关,我抱着学习的目的去的。比如我在故宫,看一些古籍扇面等,会加深我对某个领域的理解;二是因为免费。哪怕是和专业无关的,也是一种视野上的开拓,博物馆本身的展览也自有其体系,将一个知识方面声情并茂的串联给你看,让你感受。比看书听讲生动得多。”

在河南郑州工作的赵通经常会游览一些当地及周边的博物馆,“莲鹤方壶等就是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原大地的历史积淀非常深厚”。不过,赵通表示,国内的博物馆虽然数量不算少,但很多鱼龙混杂,“此前就有人在河北衡水参观了一个遍是粗劣仿品,让人啼笑皆非的博物馆,这对于参观者来说,不仅没有增加见识,反而容易被误导”。

对于当前诸多博物馆的印象,40.2%的受访者认为是历史感和有价值的藏品,17.0%的受访者表示是免费,13.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展览的方式太过落后单一,还有10.1%的受访者指出藏品虽然很多,但大多是仿品。

55.7%受访者希望展品的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

博物馆之于人们丰富见识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许多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思路已跟不上人们的需求,影响力也逐渐减弱。对此,55.7%的受访者认为,要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应该丰富展品的内容和方式。44.9%的受访者提出加强宣传力度和手段,43.0%的受访者认为应提升全民文化涵养,42.8%的受访者建议将公益性和商业化融合,探索市场化途径。还有37.4%的受访者指出,博物馆工作人员也要有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等。

在游览博物馆的过程中,令曲祯朋印象最深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热情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取票、存包这些问题都不需要自己太操心。在参观方面,博物馆内有很多导览地图都可免费使用。各个展馆在设计上就讲究和展品主题贴合,保证融洽。虽然台北故宫博物院体量不大,然而藏品丰富,让人目不暇接,可以感受到场馆设计者和保护者的精心筹划”。

小时候游览过大连自然博物馆的赵通,也希望身边能多一些这样的博物馆,“我第一次见到人类骨骼,第一次见到恐龙的骨架,第一次见到鲸鱼标本,都是6岁时在大连自然博物馆里。当时不知道须鲸的名字,看到梳齿状的角质须,还自己起了个名字叫‘牙毛鱼’,成为笑谈。”赵通说至今仍记得自己当时的震惊和害怕夹杂的激动心情,然而也由此开启了自己好奇求知的大门。

吉林大学博物馆学系教授吕军表示,要让博物馆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博物馆需要不断改善自身工作,做到贴近现实、生活和群众。如果能把市民请进博物馆,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陈列展览,肯定会受到百姓欢迎;二是民众需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应将逛博物馆看作重要的修身行为,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三是政府部门要给予博物馆更多政策支持。比如将博物馆当作文化活动场所,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号召市民参与”。

调查发现,76.5%的受访者希望自己所在地能有更多的博物馆。

本次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29.7%为90后,46.1%为80后,17.4%为70后,7.0%为60后及以上。



上一条:本科生的世界级“梦想” 下一条:我科学家发现最早现代人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