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规模达到156人、平均年龄却只有28岁的年轻创新团队,名为浪潮K1研发团队。自2008年起,历时4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从无到有的破荒之旅,浪潮K1研发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32路高端容错计算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备此类系统研制能力的国家。
正如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高端容错计算机项目总负责人王恩东所言,“掌握高端服务器核心技术是浪潮人十几年的梦想,能有机会去实现梦想,拼了命也值得。”正是凭借这股不惧艰难、敢于拼搏的顽强精神,浪潮K1研发团队筚路蓝缕,在中国高端服务器产业的追梦路上高擎自主创新的科技报国旗帜,从未停步。
从0到1 自主创新源自青年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端容错计算机,这是一个专属高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业化词汇和概念。通俗而言,其是信息化的重大战略装备,运行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金融、能源、交通、电信等关键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是保障国家信息战略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智能中枢。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作为网络核心装备之一的高端服务器技术、产品研发上相对落后,西方国家又一直以技术禁运的方式限制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由此造成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长期运行于国外厂商的平台之上,对我国的信息战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中国用户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据权威调查显示,中国关键应用主机系统平均售价已经达到了美国的2.4倍。
对此,浪潮高端服务器研发部总经理黄家明告诉记者,“西方国家严格限制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卖到中国的高端主机成为‘透明的玻璃房子’,主机厂商不但限制用户接触系统内部的软硬件设计,还限制高端主机的应用领域,此外,系统的运行维护也往往是通过厂商人员远程登录访问的方式来实施,这使得我们国家基于国外主机构建的各类核心信息系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高端服务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信息设施。1993年,浪潮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服务器SMP2000,成功打破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宣告着中国服务器产业的新纪元。
十五年后,国家“863计划”针对关键领域的迫切需求,设立“高端容错计算机”重大专项,对于年轻的浪潮K1研发团队而言,一场史无前例的战役悄然打响。
黄家明说,“项目开启之初面临重重困难,包括芯片研发、硬件设计、项目管理等各个方面,既有技术攻坚,又有业务合作,甚至在产品研制出来以后怎么推广应用也存在重大的挑战。”
自主研发,意味着要面对技术积累与经验借鉴上的一片空白。对此,项目芯片研发工程师李拓介绍说,“我们研发的是复杂场景下的大规模协同计算处理的芯片,国内第一次做,没有任何技术积累和经验可以借鉴,加之国外对我国的技术限制和封锁,一切都要凭靠我们自己摸索研究。”
“K1芯片规模非常大,无论是设计难度,还是验证的复杂度都很高,有时候测试追查一个问题一个多月都没有结果。”李拓说,芯片研发团队用了两年多时间,最终把问题一个一个克服,保证了核心芯片一次性流片成功。
四年多的研发时间里,通宵工作已经成了研发团队的家常便饭。为了解决某个关键问题,研发团队各小组常常24小时轮番上阵进行攻坚克难,实在坚持不住,就在实验室的躺椅上临时休息。
在样机调试过程中,团队成员连续七天七夜攻坚作战,克服多个技术难题,最终实现系统关键芯片组“处理器互连协议接口”调试成功。
不依赖于国外技术,不受制于人,选择自主创新,这源自于K1研发团队的青年们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亦是青年们科技报国精神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李拓说。
平均年龄28岁 这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激情的年轻团队
浪潮K1研发团队共156人,平均年龄却只有28岁,对于他们而言,年轻是资本,更是优势。团队成员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却有着相同的目标和愿望。
项目硬件研发工程师王素华之前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服务器研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863计划”高端容错计算机项目。“我觉得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虽然我以前也做服务器,但是前后相较而言是不一样的,我现在是为国家研发服务器,感觉很光荣。”王素华的语言很质朴,却道出了她加入K1研发团队并坚持到现在的原因。
黄家明告诉记者,K1研发团队从成立开始也发生过成员变换,“有中途下车的,也有中途上车的。”李拓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团队成立之初的成员之一,李拓在2011年完成K1芯片研发工作后前往香港求学,等到2013年毕业后又重新选择回到K1团队。“研发K1芯片的过程,令我收获很大,也感觉到不足。”李拓说,求学是为提高自身,毕业后回到浪潮是源于喜欢公司的工作环境和K1研发团队,“我感觉这是我自己的事业。”
在各行各业,青年人拥有其他年龄阶段难以匹敌的创新力、激情和韧劲。同样在K1研发团队,青年人是整个工作稳步扎实推进的主体和基石。
在参与K1项目之前,硬件研发工程师贡维主要工作是笔记本电脑硬件的设计研发。“我大学学习电子技术专业,之前工作具体做笔记本里面的主板、硬盘。所以刚过来时很不适应,K1的复杂程度,例如多少个处理器互联、信号之间的持续关系等,这跟笔记本是完全不一样的,难度可想而知。”贡维说,他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按黄家明的说法,信心才是团队坚持下去的关键。“在整个系统的研发过程中,成员队伍并不固定,但是我们前赴后继,骨干始终都在,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在浪潮,公司战略层面上的决心、魄力与K1研发团队的朝气、勇气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其实,在浪潮历来就有青年人担当创新排头兵的传统。如今,为鼓励更多优秀青年脱颖而出,浪潮专门设立了“浪潮青年成长奖励基金”,每年用以奖励表现突出的青年员工,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和能力。
近日,随着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候选人和候选集体名单出炉,浪潮K1研发团队成功入围全国17个候选集体之列。这是国家对浪潮青年人锐意进取、永不言弃精神和贡献的高度认可。
攀登高峰 浪潮“K1人”依然在路上
2013年1月,“浪潮天梭K1系统”正式上市,并快速赢得市场认可。如今,浪潮K1已广泛应用于银行、电力、交通等各行业,直接经济效益近20亿元,为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提供了支撑。在高端主机领域市场份额中,K1位居第二,占比达到14%。
2015年,K1团队再次实现重大突破,研制出千核级容错计算机系统,宣告国产装备具备了替代IBM最高端主机系统的能力。
K2,是团队的研发项目代号。黄家明告诉记者,K2,是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代号,相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座被称为世界上最艰险的山峰鲜有人成功登顶。“我们以K2为项目代号,是希望时刻以勇攀世界最险峰的精神激励自己。”
创新永无止境。如今,随着浪潮天梭K1系统的研发成功,团队再次向更高端发起了冲击。黄家明说,下一代关键应用主机Kanas样机已经研制成功,并计划在今年推向市场,这项突破也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世界第二个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从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等方面发表重要讲话。这对以浪潮集团为代表的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对此,黄家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谈到,企业要强调自主创新,这体现出国家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也明确了我们工作的方向。只有自主创新,将技术转化成产品,形成产业体系,提高产品竞争力,把控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节奏,才能真正解决我国信息安全问题。”
黄家明觉得,“总书记的讲话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希望从技术创新走向产品创新,将服务器产业带动发展起来,带动一批同类公司跟进,形成规模力量,才是有效解决我国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K1研发团队的职业精神和态度。这是一群踏实奋进,而又富于青春梦想的青年,他们甘于放弃几乎所有的周末和假期,常年超负荷工作,不分白天黑夜,默默坚守在实验室的工作岗位上。
在青春的路上,他们任劳任怨、协同奋进,为一份梦想和使命无悔拼搏,为自己的青春涂抹上了最亮丽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