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让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校友,以及广大教育、农业工作者备受鼓舞。
习近平在回信中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表示:“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我们深受鼓舞、备感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马可看来,回信——这份特殊的校庆礼物是对所有农大人的褒奖和鞭策。
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钟登华表示,学校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建设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金秋十月,120岁的中国农业大学校园里,热情洋溢的青春面孔,迎回白发苍苍的往昔学子。
“我想每个农大人心中都奔涌着一条精神长河,发源于教民稼穑、天下粮安的古老使命,奔流在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百年征程里。”在10月16日举行的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学生代表、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叶浩说:“我们愿以青年农科报国之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人类共同命运之胸襟,担起天下温饱与安康。强国强农,我们一定能当先锋!”
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看来,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而农大的青年学子们,正在耕种未来。
马可对回信中“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这句话深有感触。对他而言,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就是怀着对亿万农民和脚下土地最深厚的情感,刻苦钻研动物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等“硬核知识”。从保障百姓餐桌上的肉蛋奶供应,到攻克畜牧种业的“卡脖子”难题——在他看来,前辈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干精神”正是农大人的优良传统。
科技小院创始人张福锁院士的博士生朱高玄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信内容在科技小院师生的朋友圈里“刷屏”。他说:“非常荣幸,这是我在中国农业大学的七年间收到的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回信。”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勉励大家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只有先学会知农,才能学会爱农。”朱高玄认识到,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绿色、高值、增收难以协同的困难,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同时,农村面临人才流失、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问题,乡村振兴必须注入更多年轻的力量。
“我们正值青春,应当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必须在农业生产一线解民生、治学问,真正把科技用在田间,用在中国大地上。”朱高玄说。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张航,对回信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嘱托印象深刻,“深感责任重大”。她意识到,个人所学必须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要以“强农报国”为己任。
“农大青年既要有中国心,还要有世界眼光。”中国农大国际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詹之腾希望自己能将农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经济相结合,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们看来,庆祝120周年华诞,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的荣光,更是为了传承使命与担当。
“今天,我们以青春之名立誓,强农报国、挺膺担当!”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120名农大学子饱含深情地朗诵青年献词。
退役后进入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的张航,曾作为民兵方队参阅人员亲历了今年的九三阅兵。她说:“那份震撼与自豪,与今天读到回信时的振奋是相通的,都呼唤我们这一代人挺身而出、勇担重任。”
马可说:“我们这些学生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前辈们未曾设想过的道路,我们更应勇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