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机制护航。21世纪伊始,中非共同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4年来,从基建合作打通非洲发展新脉络到能力建设积蓄中非合作新力量,从中国经验开辟非洲减贫新路径到绿色发展共绘中非合作新图景,“共迎挑战、共同发展”从蓝图变成现实,中非合作论坛已是中非合作的一块“金字招牌”和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深化“全球南方”合作的一面旗帜。
本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峰会前夕,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宝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汉智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对峰会的背景、议题和成果进行前瞻解读。
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以峰会形式举办。从2006年北京峰会确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到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确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到2018年北京峰会确定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推动并见证中非关系实现“三级跳”。作为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马汉智用“中非关系史又一座里程碑”来形容此次北京峰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在马汉智看来,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左右局势变革和提振发展预期的重要变量之一,正是以中国——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为代表的“全球南方”蓬勃发展、加速崛起。
“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并借助南南合作成为推动全球均衡发展的重要动力。”杨宝荣指出,关于如何促进整体发展,从相对优势和资源互补来看,中非合作“落到了实处”。这也是作为中非合作的顶层设计和引领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为何被称为“金字招牌”的原因。
事实上,正是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带动下,印度、美国、欧盟、沙特等纷纷开始与非洲国家举行类似论坛活动,国际对非合作进入新高潮。马汉智认为,这显示出中非合作论坛的引领性和先进性,能够为“全球南方”的团结合作产生更加广泛的示范效应。
本次峰会以“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内设活动包括以治国理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平安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议题的4场高级别会议。在杨宝荣看来,这样的议题设置清晰展现了中非合作的内在逻辑,即中非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互相分享发展现代化经验,而非单向输出理念和认知。
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内容,体现出中非合作的战略性和彼此需求的高度契合。马汉智进一步解释说,“治国理政”的核心是实现现代化,中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期待与非洲国家携手努力,寻求新的理论和实践突破;“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和平安全”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环境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于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最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可以成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机制保障,无论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还是“小而美”的项目,都是非洲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所需要的。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中非高质量合作的关键引擎。在杨宝荣看来,新的时代背景为中非合作带来了新的产业动力和发展机遇。
外交部副部长陈晓东介绍,此次北京峰会将通过《宣言》和《行动计划》两份成果文件,凝聚双方重大共识,规划中非未来3年高质量合作实施路径。
谈及对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展望,马汉智认为,有3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这意味着,中非战略合作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宽。其次,峰会有望进一步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合作作出新部署。最后,非洲安全形势依旧复杂严峻,中国公民在非人身安全存在隐患,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方面,中非有望围绕“和平安全”探索出台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