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加入收藏
培养真正拥有“四个自信”的年轻一代
时间:2023-03-21 19: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两委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基础教育,承担着非常光荣艰巨的历史任务。”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这一重要讲话既阐明和透视了今天我们何以自信,又立足学校教育提出了培养青少年“四个自信”的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培养真正拥有“四个自信”的年轻一代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自信的重要源泉。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理应对自己的国家充满无比自信和由衷热爱。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之间的关系,道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今天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与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明自信密切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是我们最深层的文化软实力。中国道路是从中华文明里面走出来的,没有中华文明也不会有中国道路。

罗素曾把中国文明同欧洲文明进行过比较,他认为,“中国实际上是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仅上层社会没有宗教,全体人民也同样没有。虽然有相当明确的伦理制度,但不过激、没有迫害性,而且没有‘原罪’观念。直到晚近受欧洲影响,中国才有了科学,有了工业主义”。历史走向近代,这个古老的文明同西方相接触,很迫切地学习西方的学问。在罗素看来,“不仅因为这些西方的学问可以增强国力抵御西方的侵略,而且很多人觉得学问本身就是一样好东西。中国人向来重视学问,只是以前所研究的学问都是古典文献。现在,他们普遍意识到西方的知识的有用”。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境地,中国人开始注重“西学”,这是中华民族自觉与自立意识觉醒的过程。西方列强的侵略震撼了古老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模式,更摧毁了中国人赖以自豪的意义价值系统,使中国开始被动地以西方的意义价值系统审视和评判自身文化,中国人承受着由文化自信向文化自卑转变的巨大心理势差。但近代中国的衰落并不完全是西方“优越论”纯粹且绝对的证明,而是封建思想文化整体上落后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证明,本质上是时代的差异,而非单纯民族的差距。西方启蒙思想对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批判的历史意义,恰恰体现了其思想所具有的进步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文化会随着生产力发展得到相应革新,“新旧”也随历史进步而时刻交融变化。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被动抵触”到“自觉学鉴”再到今天“平等视之”的嬗变,短短几十年光景的变奏之中,足以说明中国人民选择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正确且有效的。近代以来面对“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性境遇,中国人民正是找到并依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所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才逐步扭转了这一局面。

我们培养青少年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盲目自信和过度自信,而是基于对自身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的系统性把握,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民族和国家深层文化传统与现实实际基础上的自信。

我们今天的自信是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同时,在博采众长、独立自主基础上走出的自信。我们在善于用宽广视野广泛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一切积极文明成果的同时,更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探寻到适合自己的制度和道路,不断探寻科学的理论,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

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开辟和探索。我们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决定、自己来处理。我们在探索适宜本国的制度、理论、道路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从来不固步自封,而是开放自立、兼容并蓄。我们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我们总能立于时代潮头、感知发展脉搏,向一切积极、进步的国家和民族学习。这一系列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立场决定了我们定然能占据历史主动、具有历史主动精神。

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尚未出现能够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异的现代化发展方案,所以西方现代化道路对许多谋求自身发展的落后国家而言,成了无法逾越、不可替代的选择。对昔日西方主要国家崛起之路的绝对迷信,导致了人们对现代性及现代化理解的“西方中心主义”,很大程度上将“现代化”理解为就是“西方化”,造成一些国家不考虑自身实际,过于依赖和效仿西方现代化模式。但事实和历史已经证明,不考虑自身实际,不对自身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有系统性把握,就难以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充分认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深层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基础上,今天中国独立自主探索出了发展道路,而且这条路走得稳健、走得成功,我们是有足够理由坚定自信的。

立足学校培养青少年的“四个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接续的过程,需要锚定目标,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我们要通过“五史”教育,特别是从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

在学校培养青少年的“四个自信”,关键在教师。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光荣使命。一要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讲好讲透这条路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和检验了的一条富强之路,使其从内心、思想与行动各个层面都认同并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要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教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加深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从而使其形成坚定的理论自信。三要培养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用案例生活化以“事实说服学生”,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我国的制度在动员、组织、协调方面的强大优势,形成制度自信。四要培养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以大历史观引导青少年既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阅读者”,用正确的历史眼光看待历史,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研究者”,带着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历史,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书写者”。教师要引导青少年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在学习过程中,要读出历史的厚度和文化底蕴,带着思考和敬畏去读,形成贯穿古今的历史视野,把握历史背景和深刻道理,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是在产生自觉意识的基础上,落实在点点滴滴行动中的自信。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还需要统筹多方资源,构筑起一个强有力、可持续的支撑系统,使从家庭到社会,每一个空间都有育人的价值,进而培养真正拥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好青年。

 

上一条:澄清黄谣有多难 下一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